2011年國慶前夕,經過大半年的謀劃、聽證、完善后,廣州市出租車運價調整方案終于“出爐”。
氣運價聯(lián)動的新概念,給“臨時”了6年的燃油附加畫上了句號。
乘客不買賬 司機不“感冒”
對于燃油附加,許多乘客不買賬,他們覺得沒有道理不按表收費。出租車司機對燃油附加也不太“感冒”,“對收入有所補充,但只是杯水車薪”。
拆計價器“鉛封”,更換計價器芯片、語音,寫入新程序,組裝新計價器,再到嘉禾檢測中心完成新計價器檢測
……
看著2元的燃油附加紙撕掉,并貼上了新物價標簽,郭鏗不自覺地嘆了口氣。
郭鏗從上世紀80年代就“揸的士”。“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的士佬’,一個月凈賺四五千元,收入很高。”郭鏗說,在上世紀80年代,廣州的士司機基本以工資加計提獎金為收入,以至于一些司機用磁鐵吸計程表或者議價等方法去干私活賺錢。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的一些出租車公司開始實行供車等經營模式。“為了賺更多,本地與外地司機都嘗試自己做小老板,把的士所有權買下來,一邊供車一邊雇人開車。”
但隨著廣州城市規(guī)模飛速膨脹,出租車行業(yè)不斷規(guī)范,加上金融風暴的影響,的士司機的收入從1997年開始滑入普通工薪族的水平。
最難的日子出現(xiàn)在2003年至2005年,“的哥”們經歷了“雙重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