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眾剛把眼光從首爾和橫濱移開,現又聚焦到墨西哥的坎昆。在這座旅游名城將于本月29號始召開由聯合國舉辦的氣候變化大會。越來越極端反常的氣候給人類帶來不安和困惑,如氣候變化影響厄爾尼諾,其活動中心轉向中太平洋,又如不加強減排,全球30年內或遭遇極端干旱氣候等,故人們對此次大會寄予期望。
此次大會將討論多個核心問題:《哥本哈根協議》法律化、減排目標,轉讓新技術,以及援助資金及時到位等。第一和第二個問題應視作政治基礎,政治家們需拿出決心和智慧;第三和第四個問題應看作不可或缺的物質手段,領袖們須顯示責任和氣度,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國際公眾要問:如此多的政治精英集中在坎昆,能否在去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基礎上向前跨進一步,或在原地踏步?
進展有限分歧尚存
哥本哈根大會后,聯合國成立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工作組,182個國家開始實質性協商。今年5月首輪協商在德國波恩啟動,各方對工作組主席提出的“談判案文”意見不一。“案文”加入了《哥本哈根協議》,遭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嚴厲批評。他們指出“案文”沒有處理好“巴厘路線圖”的授權,造成50%至85%的偏離,“形成嚴重不平衡”,因而予以拒絕。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三年內提供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至今遲遲不見蹤影。至于在《哥本哈根協議》法律化方面,美國以尚未立法而告吹。
此前5月在挪威舉行、有50國家參加的氣候和森林大會上,發(fā)達國家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出資40億美元,以支持發(fā)展中國家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等行動,這倒是一個突破,問題是承諾要及時兌現。北非摩洛哥11月中旬召開論談,要求各國采取具體步驟使坎昆大會獲得成果,不能再空談了。
減排仍是關鍵中的“關鍵”
要遏制氣候變化向極端發(fā)展,關鍵在于減排,而發(fā)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各減排多少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經多輪談判和激烈較量,各方確定了“共同有責但有區(qū)別”的原則。但在具體執(zhí)行中,發(fā)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減排目標上,卻顯示了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發(fā)達國家在科學論據面前不得不承認,在300多年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過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但非主因,而中、印新興經濟體在近二三十年中排放量的驟增則成為主因而非原因之一。發(fā)達國家困守這一反歷史邏輯,這是美國推出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僅17%如此低的目標的原因。
對此,印度、巴西、南非和中國發(fā)表四國《天津聲明》,認為美國應提高減排目標,得到不少發(fā)展中國家的贊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認為,造成氣候變暖的主因在中、印,且指責后者不透明,應施以國際監(jiān)督。這種偷梁換柱的策略,一是逃避歷史和現實責任,二是剝奪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的中、印的繼續(xù)發(fā)展權。實際上,根據185個國家研究報告,澳大利亞人均碳排放20.58噸;美國年均人排放為19.58噸,中國為4.6噸,不及澳、美的25%,在185個國家里排第44位,而按人均歷史碳排放總量計算,中國為66噸,而英、美人均卻高達1100噸。
發(fā)達國家不愿轉移新技術
目前,西方發(fā)達國家在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投入了大量資金,且卓有成效。他們將此視為未來經濟發(fā)展的另一制高點,也是已完成工業(yè)化的發(fā)達國家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未來十年內,美國在新能源計劃上的投入將達1500億美元,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行政當局對此項投入總額也超過了400億美元。在歐盟2011-2020年十年能源戰(zhàn)略中,清潔能源的消耗比例就達20%以上。
發(fā)達國家不愿轉讓以上各種新技術,認為這是他們長期研究之成果,且掌握在私人大企業(yè)、大公司中,國家無權勒令其免費轉讓。其實,這也是發(fā)達國家阻遏新興經濟體繼續(xù)發(fā)展的手段之一。用西方媒體的話來說,美國要壟斷“綠色話語權”,而歐洲則竭力想成下一個中東。
中國態(tài)度既理智又負責
中國本著對人類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加大了節(jié)能減排的力度。1990至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在此基礎上上,中國政府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時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中國來說,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需要付出更加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達此目標,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大力發(fā)展風電、且已成為頭號風電大國,并將列入明年開始的“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從而推動我國綠色經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吳妙發(fā) 中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 安理會候補代表 編輯:陳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