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中國在線2008
|
北京17名甲型流感確診小學生出院 72人解除隔離 2009-07-08 07:50
南湖中園小學的學生解除醫(yī)學觀察離開酒店。記者歐陽曉菲攝 千紙鶴組成心形,祝福小學生。記者歐陽曉菲攝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本月1日,位于望京地區(qū)的南湖中園小學報告本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暴發(fā)疫情。昨天,南湖中園小學17位確診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學生,從地壇醫(yī)院痊愈出院。163名曾與學校確診者有密切接觸的學生、老師及部分陪護家長同時結束了7天的隔離生活。 朝陽區(qū)衛(wèi)生局副局長羅曉介紹,到今日凌晨2時,另外兩位后“入住”的學生家長也解除隔離,至此,如家奧運村店內收觀的165位南湖中園小學疫情的密切接觸者,全部安全解除集中醫(yī)學觀察。其間,有兩個孩子出現(xiàn)過發(fā)熱癥狀,但在地壇醫(yī)院檢查后,均排除染疫可能。 同時,目前在如家安貞店接受集中醫(yī)學觀察的48位學校疫情密切接觸者,如無意外,預計在7月11日全部解除隔離。北京市衛(wèi)生局通報,截至昨天19時,本市累計報告226例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其中166例已痊愈出院。昨天,本市新增1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報告,這是北京市報告的第214-226例確診病例。 ■72名學生回家路 >>準備 學生按班級離開 昨天,南湖中園小學72名學生解除隔離。上午9時許,朝陽區(qū)甲流定點觀察場所如家酒店奧運村店門外,依然鐵柵欄門緊閉,2名保安嚴格對進入酒店區(qū)域的人員逐一核查。 酒店樓外,分兩排擺著10把椅子,每把椅子上掛有一塊紙板,標有“二4班”、“三5班”等字樣。據介紹,為防止“解禁”時出現(xiàn)擁擠等混亂情況,工作人員將72名學生按其所在年級和班級安排了出店的先后順序。 酒店工作人員表示,為了慶祝留觀小學生回家,他們連夜折了數(shù)百只千紙鶴,準備送給即將離開的孩子們。 >>回家 “爸爸,我想死你了” 下午5點整,在老師和家長的焦急等待中,工作人員舉著“三5班”的標牌首先出現(xiàn),近10名面戴口罩的學生及家長從酒店側門魚貫走出。“終于解放嘍!”一名小男生一出大門就忍不住摘下口罩跳了起來。早已等候在門口的老師們立即迎上來,將鮮花獻給陪護多日的家長。 為保護學生們的安全,十余名保安及公安人員分列門口兩側,形成一道寬一米,長近6米的“安全通道”,通道另一端是來接學生的校方老師和翹首以盼的家長們。 還沒完全通過安全通道,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迎了上去,“爸爸,我想死你了”,一女孩緊緊摟著爸爸的腰,久久不愿松開。 每個孩子出來時,都拎著小書包和幾個裝有玩具的塑料袋,而身旁的媽媽們則拖著大部分行李,裝滿孩子們的電子琴、芭比娃娃等用品。 半小時左右,72名學生及家長相繼走出酒店,除部分通過私家車接送離開外,大多數(shù)學生和陪同的家長都登上學校準備的面包車,并逐一被送到家中。 ■隔離故事 >>孩子 “蹦床”成消遣主打 三年級的王同學告訴記者,開始隔離的兩天感覺有點悶,每天只能看電視,打電話,后來媽媽來陪他,還帶來了電腦、玩具,感覺好多了。當被問到有什么體育活動時,他笑開了:“在床上蹦。” 隔離區(qū)內的單人生日 昨天,走出隔離觀察點后,二年級3班的安安圍在爸爸身邊轉來轉去,雖然面對陌生人很是靦腆,但見到“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卻不斷微笑著打招呼。7月6日是他8歲生日,雖然沒有父母陪伴,但安安房間的內線成了和小伙伴們溝通的主要工具,生日當天,同學們紛紛打電話送祝福,導致安安的電話成了“熱線”,以至于接到爸爸的祝福電話他都興奮不起來了。因隔離期內的生活無拘無束,安安天真地表示“7天太短了”。 >>家長 自建QQ群曬菜單 昨天,在酒店門外,二年級3班3名學生的爸爸特意買了8束鮮花,準備送給與孩子一起“解禁”的老師們。 爸爸們說,此前他們并不認識,但為及時了解孩子們的隔離生活情況,全班近二十幾位家長自發(fā)建起了QQ群,每日上網交流。在酒店內陪護的家屬們則會將每天的生活動態(tài)拍下照片打包傳給他們,還會“曬”出孩子每日的菜單:蘑菇燉肉、西紅柿炒雞蛋……后來,這些爸爸們買玩具“一買就是30個,不是只給自家的孩子買”。 >>老師 防便秘給學生加水果 南湖中園小學教導處主任鮑鳳華說,隔離的最初幾天,18名老師被派駐到該隔離點內,每人照顧4至5人。“老師每天至少要往孩子房間內打5個電話”。 南湖中園小學沈校長說,觀察期間,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有便秘情況,學校便立即安排專人每日加一餐水果。 她說,經歷了這次的甲流集體暴發(fā)事件,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成長了。“老師看到自己的學生從醫(yī)院檢查回來,一下子就哭了。學生卻反過來安慰老師說‘老師,我長大了’。”雖然隔離期只有短短7天,但因每天要接聽無數(shù)家長的來電,沈校長的嗓子早已沙啞。 編輯:段若蘭 來源:京華時報 記者李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