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消息:英文《中國日報》報道:一期講述兒童村生活的節(jié)目正在北京的一家演播室里錄制。節(jié)目進行的當下,臺上4歲的小姑娘海廈的一次回眸,正好瞟見了藏身在觀眾席上的喬歆云。她笑了。“當她發(fā)現(xiàn)我的一剎那,她臉上掛著的笑容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天真、最動人的笑。”喬歆云講到這里時,她的眼淚不由自主的落了下來。
“在我們眼神交匯的一刻,我的腦海中全部被她不幸的遭遇和未知的將來所占據(jù),我沒有辦法讓自己不掉淚。”她動情地向記者傾訴。正是這次偶然的機會,讓喬歆云下定決心去幫助那些真正身陷困難中的孩子們。2006年,她正式組建了圣諾亞公益社團,號召熱心的年輕人盡量擠出自己業(yè)余的時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兒童公益事業(yè)當中。
在向我講述她近年來艱辛的慈善之路時,喬歆云就坐在海淀區(qū)中關村一家寫字樓一層的咖啡廳內(nèi),她的工作就是負責該寫字樓的對外租賃業(yè)務,“你能想象一座正規(guī)的寫字樓內(nèi)卻沒有一家咖啡館么?是我親手把它帶來這里的。”38歲的喬歆云在向我介紹時,臉上掛著些許自豪的表情,而每一名樓內(nèi)的員工因為她平日的和藹,都與她有說有笑,顯得格外親近。在短暫的采訪過程中,有關她工作的電話和短信鈴聲不斷響起,你很難想象她是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和她的朋友們一起建立了圣諾亞公益社團的網(wǎng)站,并且親力親為地打理社團內(nèi)一切主要的事務。
2005年,喬歆云與好朋友劉飛鷺、譚玉平和向靈一起去大連參觀了當?shù)氐囊患覂和@骸T谀抢铮Y識了當時只有四歲的海廈。海廈和她的弟弟海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他們的父親,而他們的母親又因為牽涉和毒品有關的交易,只能在當?shù)氐谋O(jiān)獄中度過自己的余生,這同時也意味著海廈和海春在未來的日子里,將面臨無人看管、無人照料的境地。不幸中的萬幸,失去了雙親的姐弟倆得到了當?shù)匾患夜聝涸旱膸椭1疚拈_頭的一幕,正是發(fā)生在一年之后的北京,小海廈隨著當?shù)氐母@阂煌瑓⒓恿艘粰n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jié)目,喬歆云恰好坐在觀眾席當中——這是他們的第二次會面。
“這一次又見到了海廈之后,我和我的好友劉飛鷺、譚玉平以及向靈他們在一起談了很久,于是我下定決心,和他們一起組建了現(xiàn)在圣諾亞公益社團,并且在2006年建立了我們自己的網(wǎng)站。初衷就是希望可以用我們的行動盡量幫助身處困境中的那些就像海廈這樣的孩子們。”喬歆云在講述社團創(chuàng)建過程時,不斷的提到了她的好友們和一些曾經(jīng)幫助過她們的人的名字。對于她本人,卻始終保持低調(diào)。
參加圣諾亞愛心公益社團的成員很多都是年輕人,張關昌作為目前圣諾亞北京站的站長,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小伙子去年才從大學里畢業(yè)。作為社團現(xiàn)任北京站的站長,他每個月都會定期通過網(wǎng)站召集的形式,利用業(yè)余時間,組織富有愛心的年輕人們,一同前往位于北京郊區(qū)的北京太陽村和智光學校等援助失去雙親的孤兒以及智障兒童等群體的福利機構,尋找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這幾年在太陽村的義務勞動等實踐,我們逐漸意識到物質上的幫助對他們是必要的,但卻不是唯一的,孩子們一樣需要外界的關注。這個關注,并不僅僅是與他們語言上的交流和溝通,而是切身地關心他們的生活。比如此前我們發(fā)現(xiàn)太陽村的有些孩子會偷偷跑去村子之外的網(wǎng)吧上網(wǎng),他們只是渴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生活。于是,我們的志愿者在今年1月份就幫助孩子們,重新改建了他們的電腦室,教授他們上網(wǎng)學習的技巧,讓這些孩子們可以像普通家庭里的孩子一樣,安心地坐在太陽村的教室內(nèi)學習網(wǎng)上的知識。你別看他們還小,但在他們的心里,一切都是清晰的。”喬歆云說。
社團中年輕的志愿們都是利用周末的時間,聚集在一起去看望孩子們,參加公益活動不需要他們繳納任何費用,而唯一驅使他們放棄周末的休息,投身到義務勞動中的動力,是他們渴望幫助孩子們擺脫困境的信念。作為收獲,他們不但能夠通過這些活動更多地了解社會,還能夠學習實用的技能,比如PPT的制作和制定活動計劃書。“通過這些志愿者的活動,他們學到的東西遠遠多于他們的付出,”喬歆云認為,“這就像是一堂現(xiàn)實的人生課,你也許永遠不會從學校中學到這些知識。志愿者們這些年的成長,讓我感到欣慰。”愛心公益的運作耗費了喬歆云大量的精力,可每每想到他們幫助過的孩子和志愿者們無私的奉獻時,她就會長舒一口氣:“我希望這些志愿者們在這里,可以找到像家一樣的歸屬感。”
年僅9歲的小姑娘瑞瑞是社團創(chuàng)始人之一劉飛鷺的女兒,她也許是定期參加社團活動的成員中最年輕的一員,周末能和福利機構的孩子們一起作游戲是她目前最大的樂趣。“我沒有指望她這么小就能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感。只是看到她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都是那么的開心,這一切我就很滿足了。”32歲的自由撰稿人劉飛鷺這樣對記者表示。
劉飛鷺的丈夫是北京的一名普通白領。最初,他對于劉飛鷺帶著女兒放棄周末一家三口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而去參加意愿者活動的行為并不能完全理解,劉飛鷺也一度感到對丈夫的愧疚。“直到他參加了我們在2008年組織的一次愛心義賣活動。在那一次親身經(jīng)歷中,我們這群志愿者的熱忱深深打動了他,這以后他都無條件的支持我們娘倆。他還鼓動他的同事們參加我們的志愿者活動呢!”說到這里時,劉飛鷺的臉上掛著無比幸福又略帶甜蜜的微笑。
25歲的前任圣諾亞志愿者社團北京站站長王憲鐸,對我講到喬歆云和他的朋友們時感慨萬千:“喬姐和她的朋友們組織的這些公益活動,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我本人也經(jīng)歷過這些,它會耗費你生活中的許多精力,你被迫要在這些活動和你的生活以及工作之間尋找平衡,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會像他們一樣,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到這項事業(yè)當中的原因。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應該懷著無比的敬意去審視這些人的行為,這一點毋庸置疑。”
英文原文請見:
http://vshangxuetang.com/cndy/2010-05/19/content_986550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邱博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