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9日報道: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竣工儀式于昨日在一片歡聲鑼鼓中舉行。在經過26個月艱苦奮戰(zhàn)后,中國館主體結構“東方之冠”作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qū)內最大的建筑之一終于進入了最后的內部布展階段,并將于4月投入試運營。
中國館是園區(qū)內最早完工的國家館之一。此前完工的永久建筑還有世博中心,主題館和世博大道。世博演藝中心作為另一個將在此屆盛會后繼續(xù)保留的建筑也將在不久后完工。
由主辦方承辦的11個聯合館和37個租賃館已全部交付參展方用于內部裝修。盡管世博會組織者們正在拼盡全力確保所有場館按時交付,但預計仍有10%-20%的場館不能按時完工。
在昨天的儀式上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向上千位與會者宣布中國館正式竣工。這項耗資150億元的工程包括69米高的主體結構國家館,3萬平米的地方展廳,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館。
中國館主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教授在介紹時說:“中國國家館有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斗拱,方鼎或是谷倉。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它第一眼看上去就很有中國特色。雖然屆時會有很多國寶級的展品,但中國館是世博會所呈現的的第一個展品。”
由于場館內部仍在布展階段,現如今建筑只有屋頂廣場園林部分準許進入。
這個占地兩萬七千平方米的景觀位于地區(qū)館的屋頂平臺。它的主題 “新九洲清宴”來源于圓明園的設計。該景觀以中心廣場寓意內湖水面,使國家館與另外八個小島遙相呼應,將中國典型景觀抽象成為“田”、“澤”、“漁”、“脊”、“林”、“甸”、“壑”、“漠”八個類型,寫意地描繪了中國的山川與土地。
何教授介紹說:“園內大量曲線的運用展示了陰柔之美,這也與國家館的陽剛線條形成鮮明反差。”
對于由于場館正式開放后可能出現的客流過多的問題,園林的設計者清華大學教授張利表示有可能會采用抽干湖水的方法來擴大旱地使用面積。
何教授認為這次的中國館建筑使用了世界領先的設計理念和施工方法,并同時采用了大量環(huán)保節(jié)能措施如太陽能電池板和雨水循環(huán)利用設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突破。
仍在現場繼續(xù)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的施工工人王一告訴記者,為了趕在最后期限前教工,這兩天會增加人手并且加班加點作業(yè),但是之后他會趕回家過3年施工期以來與家人在一起的第一個春節(jié)。(中國日報記者 王政華 魏添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