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潛航員楊波在“蛟龍”號內(nèi)進行海底試驗。楊波供圖
1980年出生的楊波是西安人,從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工作,參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研制工作。原本暈船的他,從2009年至今已先后參加“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7個潛次的下潛試驗。在執(zhí)行此次7000米級海試任務之前,他將有孕在身的妻子送回老家,毅然踏上征程。
□海試任務
為科學家海底科考打前站
京華時報:對于這次7000米級海試任務,官方說法是“檢驗潛水器各系統(tǒng)在水下的各項性能”,包括哪些性能?都做了哪些試驗?
楊波:對于潛水器的聲學系統(tǒng)來說,這次深潛主要是測試各種聲學設備在深海的性能,看它在海底是否能正常工作。主要包括6個方面:如水聲通信系統(tǒng),主要是實現(xiàn)母船與潛水器之間數(shù)據(jù)、文字、語音、圖片等信息的傳送,其他還有探測海底微地形地貌的,測量海底障礙物的,有成像的,以及母船對潛水器深度和水下坐標測量的,測量海水流速的設備等等。我的任務就是測試這些系統(tǒng)、設備的運行情況。
京華時報:為何要做這些試驗?
楊波:這些試驗都是為以后科學家下到海底進行科考打前站。只有這些儀器的性能一切正常,才能保障科學家下到海底進行科考不會遇到障礙。
京華時報:在這些測試之外,還做了哪些工作?
楊波:我們這次也做了一些取樣的工作,取了海底的泥樣、水樣和海參等等,拿回來供科學家進行研究。
京華時報:與其他國家相比,這個潛水器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楊波:“蛟龍”號的聲學系統(tǒng),很多設備都是我們自行研制的,并且技術(shù)水平達到國際前列。它的科學作業(yè)能力很強,搭載作業(yè)設備多,里面能容納3個人,能站起來。好萊塢導演卡梅隆的“深海挑戰(zhàn)者”號雖然能下潛到1萬米,但只能容納1個人,而且不能自由活動,人蜷在里面很不舒服。這種潛水器探險可以,但作為科考,很困難。
京華時報:為什么選擇馬里亞納海溝進行海試?
楊波: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深度超過7000米的海區(qū)之一。經(jīng)過前期調(diào)查,我們找到了馬里亞納海溝一個比較平坦的地方,適合做試驗。我們做試驗都是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區(qū)域,然后再去復雜地形。
京華時報:聽說明年準備在南海進行下潛?
楊波:“蛟龍”號已經(jīng)具備在南海進行應用性下潛試驗的條件,從技術(shù)角度來說,沒有問題。明年我們要根據(jù)“南海深部計劃”的需要到南海進行下潛作業(yè)。
□海底見聞
有的地方像剛發(fā)生過地震
京華時報:大家都很好奇,7000米深的海底到底什么樣?
楊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其實只要超過400米水深,潛水器外部就漆黑一片。在海底,如果打開潛水器外的燈,可見范圍大概是20米,白茫茫的,像一片白色的沙灘。
京華時報:有沒有見到一些很特別的東西?
楊波:這次到馬里亞納海溝下潛,第一次見到了不同的海底地形。我們這次深潛是在一座海山的兩側(cè),前幾次下潛碰到的都是白茫茫的海底。最后一次我們?nèi)チ松降牧硪粋?cè),看到了至少3種不同的海底形貌,有的地方都是小裂縫,有的則是光禿禿的,有的地方又有點像剛發(fā)生過地震,堆著坍塌的石塊。
京華時報:有沒有看到奇怪的魚類?大鯊魚什么的?
楊波:其實海底不像我們平常想象的那樣,有各種各樣奇怪的魚。基本上沒有看到過太大的魚,只在海底看到過幾十公分長的魚。海底的魚一般都是長條形的,像龍一樣,比如鼠尾魚、獅子魚等。蝦比較多,紅色居多。別看海底像一片荒蕪的沙漠,其實下面有很多生物。我們有時候下去會帶一些誘餌,一到海底打開蓋子,很多生物聞著味道,就會從泥里鉆出來。
京華時報:海底會特別冷嗎?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聲音?
楊波:這個季節(jié)在海面是非常熱的,船艙內(nèi)基本在35℃左右,穿件短袖還是全身濕透了。但海底的水溫很低,基本上在1.4℃左右。一旦下到深海,潛水器內(nèi)面的溫度也會降到10℃多一點,而且特別干燥。因此我們下潛都會帶上外套。海底沒有聲音,非常安靜。下潛過程中,潛水器艙內(nèi)的氣壓會有變化,但不會太大,就像爬一座幾百米高的山。潛水器里裝有生命支持系統(tǒng),有充足的氧氣,因此感覺變化不大。
□海底歷險
通信中斷讓我們高度緊張
京華時報:這次下潛有沒有碰到特別危險的情況?
楊波:最驚險的是那次通信操作故障。第5次下潛,也就是到7062米那次。當時我沒下去,另外3位同伴下去的。突然間,船上收不到潛水器發(fā)送的數(shù)字信息。不管上面怎么通過語音向潛水器喊話,下面就是沒有聲音。但儀器上的定位系統(tǒng)顯示,潛水器的定位設備一直在工作,一切正常。我們一直在分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情況,氣氛非常緊張。
過了大約52分鐘,突然收到潛水器的語音匯報,大家才松了一口氣。事后得知,當時潛航員發(fā)現(xiàn)了多種奇特的海底生物,他們忙著進行拍攝和采樣,結(jié)果無意中將潛水器內(nèi)的水聲通信通話按鈕按住了,一直沒有松開,這個按鈕就像我們平時使用的對講機的通話按鈕。這樣一來,船上的呼叫他們聽不到,再加上他們自己不說話,當然是什么也聽不到。由于占線,數(shù)字信號也發(fā)不出去。
京華時報:聽說你們出發(fā)的時候碰到過臺風?
楊波:今年碰到過兩次臺風。剛出長江口的時候就碰到臺風,只好拋錨等待。到了試驗海區(qū),再次碰到臺風,海浪有2.5米,我們把船開到平穩(wěn)的地方等了一兩天。
京華時報:此前多次出海下潛有沒有碰到過難題?
楊波:1000米級海試期間有過一些問題。試驗母船“向陽紅09”船已經(jīng)服役30多年,試驗中發(fā)現(xiàn)母船的噪聲比預計的高很多,嚴重干擾了數(shù)字通信。聲學系統(tǒng)團隊有針對性地對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有效抑制了噪聲影響,實現(xiàn)了數(shù)據(jù)、圖像、語音等的可靠傳輸,這在3000米、5000米和7000米海試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京華時報:有沒有擔心過,下到海底因為各種問題上不來?
楊波:這還真沒擔心過。我們在事前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到了,進行了預防。一旦下去,就是各種工作,也沒有時間思考這個。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試驗,經(jīng)過了各種鍛煉,并且母船在隨時監(jiān)測潛水器的狀態(tài),我們對自己的設備還是很有信心的。
□海底生活
對乘客身體素質(zhì)要求不高
京華時報:你們從下潛到上來,一般需要多久?
楊波:一般下潛一次需要11個小時,所以我們一般是早上下潛。
京華時報:下到海底怎么解決吃飯、如廁的問題?
楊波:下到海底后,我們會先休息一下,然后吃飯。吃的主要是牛肉干、巧克力、水果之類的,喝礦泉水。在潛水器里小便沒問題,但絕對不能大便,因此下潛前我們會有控制,頭天晚上的晚飯要少吃,一般是減半,少喝水。下潛當天的早飯是不吃的,也不喝水。在潛水器里實在餓得受不了,才會吃一點。整個下潛任務完成后準備升上去時,會放開吃。
京華時報:在船上的生活呢,是不是天天吃海鮮?
楊波:(笑)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在海上就能天天吃海鮮,船上的生活條件還是很艱苦的。我們船上有專門的廚師班,上船前,冰柜里會裝上各種肉類,牛羊肉、豬肉、魚肉都有,蔬菜有蘿卜、白菜和豇豆。個人也會帶一些方便面、八寶粥之類。但出一次海需要45天左右,這些食品在冰柜里放的時間太長,早就不新鮮了,也不好吃。在船上每天能吃4頓飯,一日三餐加上夜宵。夜宵是面條,放點木耳、香菇之類的。說實話,夜宵面條是我們的最愛。很多人一天不怎么吃飯,就等著晚上吃面條。
京華時報:作為潛航員,對身體素質(zhì)要求高嗎?
楊波:對于職業(yè)潛航員來說,因為他們的任務是駕駛和操作潛水器,身體和心理素質(zhì)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參與下潛的人員都要有那么高的素質(zhì),“蛟龍”號研制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深海科學研究,我們做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普通的科學家?guī)У胶5祝屗麄兏玫匮芯亢5资澜纭R虼耍豢赡軐Τ丝偷纳眢w素質(zhì)提出太高的要求。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