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志愿者正在為游客指路
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請問汽車館怎么走?”“請問怎么去浦東園區(qū)?”……昨天是上海世博第五次試運行,世博園內不斷有游客向志愿者提問,志愿者們基本都能微笑著給出最佳答案。
但就在試運行的初期,不少志愿者對于龐大的客流還顯得“手足無措”。
令人欣喜的是,在數(shù)日的試運行中,志愿者已開始將世博園當作自己的家一般來熟悉、體認,逐漸熟悉世博、融入世博。用一名世博志愿者的話說就是:“我們正在進化。”
試運行首日:
志愿者對園區(qū)不熟悉
參與了首日試運行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世博園的第一天便遇到了“不認路”的志愿者。
“當時,我在日本館附近,想過江到浦西園區(qū)去,就詢問了日本館外的志愿者。”王先生表示,那位志愿者告訴他的過江方案是,“先從浦東出世博園,坐8號線過江,再從浦西進館。”
對世博園區(qū)有所了解的王先生當然沒有采納這種方法。在查閱地圖后,他決定乘輪渡前往浦西的L1碼頭。可是,就在浦東的碼頭外,當他詢問志愿者“L1碼頭的隊排在哪邊”時,志愿者卻沒能做出回答。
由于試運行初期突發(fā)情況多,多數(shù)志愿者對園區(qū)的環(huán)境也不十分熟悉,因此出現(xiàn)了一些志愿者難以幫上忙的情況。
一名志愿者告訴記者,由于園區(qū)內部分場館的開放時間不確定,加之一些秩序規(guī)則未定,令志愿者們有時“無所適從”。“最初,游客問我們什么場館開放,我們只好回答,有人排隊的就開放。”
上周末:
志愿者服務走上正軌
記者了解到,上周五至周日的志愿者服務,已明顯“走上軌道”,規(guī)范很多。今天,園區(qū)志愿者部還將對試運行期間志愿者工作進行總結。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志愿者“亂指路”的情況已沒有。周五,記者在浦西片區(qū)以游客的身份問志愿者付聰,“倫敦零碳館怎么走?”這名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大二的學生在地圖上并沒找到該處。不過,他馬上和身邊的志愿者張慶討論,然后告訴記者:“您乘園區(qū)大巴到半淞園路出入口,走過去大概五六分鐘就到了。”
周六上午,記者在世博園浦東片區(qū)留意到,臺灣館門口十字路口的志愿者,僅15秒鐘,就接待了5名問路的游客。
“在園區(qū)里逛了一上午,志愿者的青春和熱情讓我挺受感染的。他們也蠻累的,我覺得游客應該給志愿者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市民李先生說。
試運行第五天:
雖然很忙但始終微笑
昨天,上海世博會迎來第五場試運行。經(jīng)過前面幾天的試運行,志愿者們對世博園區(qū)明顯熟悉了很多,對于游客們的問詢,絕大多數(shù)都能做出正確回答。
“請問汽車館怎么走?”“請問怎么去浦東園區(qū)?”“這里哪些場館比較好看?”昨天上午,在浦西園區(qū)的高架步道上,不斷地有游客向此處的兩位志愿者詢問,志愿者立即給出了正確回答。
而對游客關于“哪些場館比較好看”的詢問,志愿者也給出熱情的回答:“這個要看您個人的興趣,浦西園區(qū)主要是企業(yè)館和一些城市實踐區(qū),浦東園區(qū)有國家館和主題館等。”
雖然很忙,但志愿者們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他們的熱情和專注,贏得了很多游客的贊許和感謝。
EXPO
志愿者心里話
“我們在努力、
也在進化”
記者電話采訪復旦大學的大二學生小肖時,他正作為園區(qū)志愿者,在場館外為游人指路。他告訴記者,隨著試運行逐漸步入軌道,他們對工作也逐漸熟悉、習慣起來,“其實我們也在努力、在進化。”
“頭一天試運行時,我們和普通的游客沒有什么區(qū)別。”小肖表示,為了熟悉園區(qū)內的場館分布和交通情況,他們特地花了一整天時間,像游客一樣在世博園里逛,以熟記可能被游客詢問的信息。
“普通游客主要詢問的問題有三方面,問路、找場館、找餐廳。”小肖表示,對于游客們比較有目的性的問題,比如,去某個場館的線路或是附近的預約機、餐廳、廁所位置,他們通常都能很快做出回答。但有些游客來園區(qū)前沒有做好功課,問的問題就比較難回答,“比如,有的游客進來就問,我要怎么逛世博園,才能把好玩的地方都玩一遍,那我們回答起來就很困難了。”
記者了解到,復旦大學團委開通了“世博志愿者新聞熱線”。記者采訪了熱線負責人之一小夏,她表示:“志愿者們可以通過熱線,交流反映工作中遇到的疑難、趣聞,我們也會幫助解決一些問題。”
在小夏的個人博客上,有這樣一段話:“一位志愿者在接到熱線電話的時候告訴我們:當世博園區(qū)各位志愿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職服務游客的時候,一位年輕媽媽帶著自己幼小的孩子走上了世博軸。看到不遠處辛勤的志愿者時,媽媽轉過頭對孩子說:‘看到那些穿著綠色衣服的姐姐嗎?她們是志愿者。如果你和媽媽走散了,你可以去找她們,她們會幫助你找到媽媽的。’熱線電話的那頭很驕傲,而熱線電話的辦公室也異常感動和溫馨。”
來源:世博網(wǎng)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