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鳳凰窩"出"三黃雞" 高學歷家長"拼娃"更執(zhí)著
2009年6月4日,距離學生放暑假還有一個月,廈門市青少年宮內許多家長趕來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CFP供圖(資料圖片)
“我要殺死你,然后讓你下地獄!”6歲女孩寶兒(化名)沖著幼兒園老師和剛跟她發(fā)生過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寶兒的媽媽卻很鎮(zhèn)定地反問老師:“她說這話怎么了?本來這個世界就是強者生存的,不行就會被淘汰,我女兒是不是班里認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聰明的?”
“我實在想不出來才6歲的小朋友怎么能說出這么惡毒的話。”班主任蘋果老師說。
令人吃驚的是,寶兒來自高知家庭,媽媽博士畢業(yè),在一個金融機構工作;寶兒爸爸則是軟件開發(fā)方面的高手。
“知識、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養(yǎng)就高。”北京教育科學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廖麗英說,這些高知、高薪家長的“心病”一點兒都不少,他們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產生焦慮,也更容易把這些負面的東西傳遞給孩子。
在人口眾多、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社會環(huán)境下,比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稀缺程度更讓人瞠目的是家長們無處不在的糾結和焦慮。“入園難”、“幼升小難”、“小升初難”……在白熱化的升學競爭面前,“變態(tài)”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態(tài)。
而那些一邊領著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做皮紋測試,一邊背著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變態(tài)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職、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員。
小時候拼自己
長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這些家長的“心病”是孩子。
馬女士在中關村一家大型軟件公司做公關總監(jiān),最近正在跟丈夫鬧別扭。
鬧別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環(huán)附近,她主張把兒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兒園,而丈夫偏要把兒子送到離家?guī)资镞h的公立幼兒園去。
“其實,我們的矛盾不僅僅在送哪個幼兒園,”馬女士說,她丈夫來自中國南方的一個小縣城,從“小縣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馬女士的丈夫是海歸)”全靠他一個人考過來的。所以,他覺得孩子將來要成氣候就得拼學習,他小時候沒人給他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現在他有這個能力了,所以要讓兒子上最好的學校。
馬女士介紹,從兒子兩歲開始丈夫就給他報了早教班,現在周末要上美術課、圍棋課、鋼琴課,還有一個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語課。“現在兒子快上小學了,他正勸我辭掉工作,專心接送兒子,輔導兒子家庭作業(yè)。”馬女士說。
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走過一條“拼自己”的路,他們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長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成功的經驗更容易被復制。
于是,不少曾經“拼”過自己的父母會自覺地走上一條“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戰(zhàn)正酣的時候,一些著名升學論壇上都會有類似“我是怎樣打造‘牛孩兒’”的帖子被眾人傳看。一位家長在帖子中這樣寫道:“別人拼錢,咱沒有;別人拼權,咱沒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還有人說:“拼孩子,雖然孩子苦點兒,但是至少孩子還留下了一身真本領,劃算。”
田老師是某著名外語培訓機構的老師,她介紹,在北京同樣的課程往往是設在西邊的班,班班爆滿,設在東邊的班卻招不上多少學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顯:西邊是北京的高校園區(qū),這里的家長更相信“愛拼才會贏”。